连环创业,年少有名。在互联网界,华米的黄汪是个传奇。
在合肥中科大读了4年微电子专业的黄汪,创办华米之前还曾开过3家公司。2018年2月,黄汪将自己的第4家公司“华米科技”送到了美股上市,成为彼时的“可穿戴设备第一股”。10月中旬,一场以“UP YOUR GAME”为主题的华米全球年度新品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华米创始人黄汪笑言,自2014年开始,自己就曾反复被投资人问及一个问题:可穿戴设备“巨头环伺”之下,华米凭什么立足?
“这个问题我已经被问了7年。”显而易见的是,在可穿戴设备领域,投资人一直担心华米这家年轻的中国企业不是苹果、三星们的对手。
2013年1月,可穿戴设备赛道兴起,黄汪做了一款名为Zwatch的智能手表产品。在资金面几乎撑不住的情况下,小米投了华米,同时也成为华米后来几年最亲密的“成长伙伴”。如果说可穿戴设备的厮杀是一场江湖,那么华米就是杀出重围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小米的融资对华米来说是“雪中送炭”。华米是小米早期最成功的“生态链企业”之一。小米将品牌、渠道开放给华米,华米一路疯狂生长。2018年2月,华米在美纽交所上市。
不过,即便身披“第一股”的光环,华米依然倍感压力。这个压力,来自于赛道本身。知情人士曾告诉直通北交所(ID:tobse666),对绝大多数创业者来说,智能穿戴可能并不是一条好赛道。能看到的是,做智能穿戴设备非常难。产品的开发需要打通硬件、软件、应用、服务和销售在内的整个链条,也需要在材料、外观设计、芯片、传感器、通信、人工智能等各个领域具有研发能力。
此外,当时的智能穿戴整个市场规模小,品类单一,同质化竞争严重;用户培育成本高,商业模式也不够成熟。
黄汪曾回忆,自己在做第一个公司的时候跟IDG的人谈过融资,只是后来没谈成。黄汪承认,那时的IDG虽然没搞懂可穿戴装备,但是他们的判断是对。IDG的人告诉黄汪,“这个东西做不大,不过这个公司可以在一个专业领域活得很好。”
经过几年发展,随着赛道的逐渐变大,智能穿戴设备领域也出现了“巨头环伺”的局面。前有苹果、三星、华为,后有小米、oppo、vivo。几乎所有全球的头部消费电子巨头都在智能穿戴领域展开布局。
尤其进入2020年以来,智能手表、智能耳机等市场的竞争全面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