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第三次浪潮”,生产取决于知识和信息,新的社会是信息社会。1992年,美国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将信息化放在了国家战略层面;1993年,田溯宁在《光明日报》上刊文《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呼吁国人重视计算机和互联网。整个8090年代,世界经济结构正朝着信息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信息化”掀起了多个行业浪潮。
1985年,刚刚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的赵晓海还对“信息化”懵懵懂懂,一千米外的中关村已经聚集了一批互联网创业者,此时距离中关村南大门“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的广告牌竖起来还有10年。
然而,信息化已经悄然接入了中国法律界,1983年,北京大学法律系的龚祥瑞教授和刚从北大法律系本科毕业的李克强总理写了一篇《法律工作的计算机化》,被视为中国法律信息化的发端;1985年,在芮沐先生的支持下,张力行教授创办Chinalaw计算机辅助法律研究中心,用PC-XT计算机启动了中国法律信息化的列车。
年轻的赵晓海见证并参与了这个过程,本来他可能成为一名律师,可能成为一名法官,他却基于兴趣和眼光,选择投身于法律科技领域,成为推动中国法律信息化的第一批弄潮儿。
1987年,他开始参与涉外法律数据库的研制;毕业留校后的1995年,他主导创立中国第一个法律网站——北大法律信息网,这也是北大法宝的前身。
1999年,乘着国家鼓励“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其科技人员进行高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的政策东风,经北京大学批准,由北京大学控股、北大法学院主管的北大英华公司正式成立,作为公司创始人之一,赵晓海主导研发推出国内首个在线版综合法律信息检索系统,并受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的启发,取其一语双关之意,将它命名为后来享誉法律业界的北大法宝法律数据库。
20多年过去,北大英华早已成为国内知名的法律信息科技公司;33年过去,“小赵”也变成了“赵老师”,但应用先进技术为法律人提供更权威、更便利、更智能的法律信息服务,“让法律更智能”是他和北大法宝的追求和新的使命。
本期,阿里云对话北京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经理,北京大学法律人工智能实验室副主任赵晓海,一起聊聊“法律信息化”的二三事。